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非盟使团经济商务处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the 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African Union

首页>专题调研

来源: 类型:

“妖魔化”中国在非洲的劳务做法是错误的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3日发表该报专栏作家戴维·皮林的文章称,将中国在非洲的劳务做法“妖魔化”是错误的。

文章称,一些欧美人把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做法说得很可怕。在雇用员工方面,一种常见的指责是它们主要雇用中国员工,从而剥夺了当地人的潜在就业机会。而如果它们真的雇用当地人,批评人士又会说它们给出的工资很低,而且几乎不提供任何培训。

事实果真如此吗?文章称,此前无从得知,但如今,经过4年的大量实地调查,这一空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一项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填补。

文章介绍,以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为首的研究人员,对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的中国企业和非中国企业进行了比较——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是中国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的两个最主要目的地。工作人员共实地调查了76家企业,其中31家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是,他们还采访了共计1500名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工人。

文章指出,这项调查发现,有关中国企业的负面报道大多是不真实的。

调查显示,与非中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雇用了同样多的当地工人,支付的工资大致相当,并且对员工进行了类似标准的培训。

负责这项调查的卡洛斯·奥亚说,没有证据表明中国雇主对待员工的方式与同行的非中国企业有多大不同。

文章指出,调查发现,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的建筑工地和工厂里绝非充斥着中国工人,它们雇用的埃塞俄比亚人占90%以上。中国员工从事的是管理、财务或木工和生产线监督等技术工作,因为这些岗位,至少在一开始很难找到训练有素的埃塞俄比亚人。至于非技术性工种,这项调查发现中国企业雇用的全部是当地人。

文章称,在安哥拉,长达20年的破坏性内战于2002年结束后,技术短缺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有企业的劳动力本地化率也都变得更低,而不仅限于中国企业。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仍然将本地劳动力参与率从10年前的50%左右提高到了74%左右。

因此,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中国企业不仅没有剥夺非洲人的工作,反而带头创造了就业机会。

文章指出,在工资方面,这项调查发现,在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与雇主的国籍相比,工人的技能、经验和级别是决定工资的更重要因素。简而言之,中国企业支付的工资是一样的。在安哥拉,中国建筑企业的工资水平确实有可能低20%之多,但中国企业提供免费食宿,这意味着工人可以把更多的工资存下来。

文章认为,非洲各国政府可以从中吸取一些重要的教训。如果真的关心创造就业和劳动条件,那么就该把这些内容写进标书里。

文章称,坚持要求技术转让是另一个显而易见的政策选项。东道国政府应要求外国企业——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其他国家的企业——逐步加大对当地员工的培训力度。